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文史园地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史园地 > 研究成果与展览 >

《以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大型展览细述地标建筑中山纪念堂的故事

时间:2015-09-10 15:39  浏览::
《以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大型展览
细述地标建筑中山纪念堂的故事
    2015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当天,《以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大型展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正式揭幕迎客。该展览是中山纪念堂对原固定展览的全面升级改造。展览打破传统的图文静态展示的形式,通过充分运用图、文、声、像、动画全方位综合表现形式全景式展现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中山纪念堂建筑特色和历史。通过观看展览,人们将从全新的角度了解这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造的伟大建筑物,感受这座被建筑史学家纳入中国20世纪经典建筑之列的广州城文化地标的永恒魅力。本展览还特设专栏,对中山纪念堂作为日军受降地相关历史进行全方位展示,讲述那段让中国人最为荣耀和自豪的故事,让人们重温那段令中国人民吐气扬眉的历史时刻。本展览具有以下8大亮点:
    1.首次立体式全面解析中山纪念堂的建筑艺术和技术。
整个展览犹如一堂建筑欣赏课。观众将从平面布局、设计原型和建筑象征等方面学会如何欣赏中山纪念堂建筑艺术。如中山纪念堂八角形屋顶的寓意,中山纪念堂无围栏式的台基寓意,中山纪念堂南门楼设计寓意,中山纪念堂中西结合的平面和立面设计原型探源,抽象化的脊兽和斗拱寓意,简化的额枋彩画和须弥座寓意等等。展览开辟中山纪念堂工程建设专区。通过大量设计图纸、施工照片等展示中山纪念堂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全貌,反映西方近现代建筑技术的魅力。
    2.首次使用三维动画技术和中山纪念堂结构受力模型展示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和内部结构。通过观看纪念堂建设过程三维动画和中山纪念堂结构受力模型,观众能直观了解中山纪念堂如何从打松木桩地基开始到建筑完工的全过程,能观察到隐藏在建筑内墙壁中的主体受力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桁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此外,三维动画和中山纪念堂结构受力模型还将形象展示排水系统,用蔚蓝色的灯带模拟雨水走向。中山纪念堂的排水设计十分独特,开创了大屋顶的有组织排水的先例。雨水通过屋面紫铜天沟转折流入隐藏于柱内的落水管中,再汇入大堂四周平台下密布的地下排水系统。外观上,人们看不到任何排水设备,但雨水却消失于无形之中。
    3.首次设置中山纪念堂建筑结构模型搭建儿童互动区。在互动区内设了用木质材料制作的中山纪念主要建筑构件(如剪力墙、钢桁架、屋顶钢结构),青少年可以按照相关指引亲手搭建中山纪念堂。此外,还设有斗拱拼接游戏,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灵魂,斗拱是榫卯结构的最佳表现方式。因此,通过斗拱拼接游戏,青少年可以充分感受到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间的神奇。互动区设有内含三级难度的知识问答题触摸屏。这些问答题的广度和深度在同类型展览中首屈一指,极具有挑战性。青少年通过操作触摸屏,以人机互动方式实现知识问答,在自娱自乐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4.首次用视频形式全景式展现日军受降全过程。本次展览根据《广东受降纪述》(广州行营参谋处编 1946年出版)中有关广东地区日军在中山纪念堂签字投降仪式的史料特设专栏。该专栏采用声光电的形式,以图文并茂,辅以配音来讲述1945年9月16日日军签字投降的全过程。9月16日上午9:30,中、美代表到达中山纪念堂,9:55时日方代表到达中山纪念堂,10:00时签字投降仪式正式开始至日代表田中久一签署降书,旋即退出。全过程历时40分钟,完成了广州历史最光荣之一页!
    5.首次用视频形式全面展示孙中山广州蒙难的史料。这个对整个近现代史造成了极其深远影响的孙中山广州蒙难事件就发生在中山纪念堂所在地。中山纪念堂原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1922年6月16日曾任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的陈炯明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和孙中山宋庆龄的起居所——观音山上的粤秀楼。总统府和粤秀楼被毁,北伐受挫。经历了这次危机,孙中山认识到革命不能单纯依靠军阀。同年9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致海外同志书》,总结经验教训,决心寻求新的革命力量,走新的道路,并在之后的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此,孙中山先生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从《孙大总统广州蒙难十一周年纪念专刊》中摘选的“孙中山广州蒙难脱险路线图”、蒙难期间孙中山发出的命令等大量史料将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
    6.首次用沙盘等形式展现中山纪念堂布局和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形成的概况。展览用面积达4.8平方米的精美沙盘展现中山纪念堂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强调中轴线的布局和与广州城市中轴线格局。此外,还首次展示多张民国地图,系统反映上世纪30年代中山纪念堂与纪念碑开始成为广州近代城市的空间坐标及广州城市中轴线不断向南拓展,空间的纪念性也得以扩展至整个城市的发展历程。
    7.首次揭秘中山纪念堂鲜为人知的设计变更细节。
    在中山纪念堂的建设中,因为种种原因,中山纪念堂的总平面设计也悄然发生变化。展览将首次展示1926年—1932年中山纪念堂总平面变迁过程。吕彦直对中山纪念堂总平面设计中设有两个东西对称的喷水池,并有游廊围合,但是如今在中山纪念堂我们没有发现喷水池和游廊的踪影。这是谁取消了两个喷水池设计呢?这两个喷水池改建成其他什么建筑呢?这些我们将在展览中为大家一一进行揭秘。
    8.首次展现参与设计和建设中山纪念堂的建筑师队伍。说起中山纪念堂的工程建设,大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吕彦直,其实除吕彦直外,当年参与图案设计竞赛的还有杨锡宗、范文照、刘福泰、陈均沛、张光圻等。裘燮钧、葛宏夫、庄允昌与工程师李铿、冯宝龄等参与了建筑和结构设计。吕彦直去世后,设计工作由李锦沛继续完成,黄檀甫和陶桂林负责工程建设、施工和监理,崔蔚芬和卓文扬任驻粤监工。林克明从1929年起在纪念堂建委会任顾问建筑师,负责审核设计与监理工程。本次展览,首次全面展示这些建筑师的珍贵档案资料。




 
 
《以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大型展览
细述地标建筑中山纪念堂的故事
    2015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当天,《以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大型展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正式揭幕迎客。该展览是中山纪念堂对原固定展览的全面升级改造。展览打破传统的图文静态展示的形式,通过充分运用图、文、声、像、动画全方位综合表现形式全景式展现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中山纪念堂建筑特色和历史。通过观看展览,人们将从全新的角度了解这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造的伟大建筑物,感受这座被建筑史学家纳入中国20世纪经典建筑之列的广州城文化地标的永恒魅力。本展览还特设专栏,对中山纪念堂作为日军受降地相关历史进行全方位展示,讲述那段让中国人最为荣耀和自豪的故事,让人们重温那段令中国人民吐气扬眉的历史时刻。本展览具有以下8大亮点:
    1.首次立体式全面解析中山纪念堂的建筑艺术和技术。
整个展览犹如一堂建筑欣赏课。观众将从平面布局、设计原型和建筑象征等方面学会如何欣赏中山纪念堂建筑艺术。如中山纪念堂八角形屋顶的寓意,中山纪念堂无围栏式的台基寓意,中山纪念堂南门楼设计寓意,中山纪念堂中西结合的平面和立面设计原型探源,抽象化的脊兽和斗拱寓意,简化的额枋彩画和须弥座寓意等等。展览开辟中山纪念堂工程建设专区。通过大量设计图纸、施工照片等展示中山纪念堂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全貌,反映西方近现代建筑技术的魅力。
    2.首次使用三维动画技术和中山纪念堂结构受力模型展示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和内部结构。通过观看纪念堂建设过程三维动画和中山纪念堂结构受力模型,观众能直观了解中山纪念堂如何从打松木桩地基开始到建筑完工的全过程,能观察到隐藏在建筑内墙壁中的主体受力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桁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此外,三维动画和中山纪念堂结构受力模型还将形象展示排水系统,用蔚蓝色的灯带模拟雨水走向。中山纪念堂的排水设计十分独特,开创了大屋顶的有组织排水的先例。雨水通过屋面紫铜天沟转折流入隐藏于柱内的落水管中,再汇入大堂四周平台下密布的地下排水系统。外观上,人们看不到任何排水设备,但雨水却消失于无形之中。
    3.首次设置中山纪念堂建筑结构模型搭建儿童互动区。在互动区内设了用木质材料制作的中山纪念主要建筑构件(如剪力墙、钢桁架、屋顶钢结构),青少年可以按照相关指引亲手搭建中山纪念堂。此外,还设有斗拱拼接游戏,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灵魂,斗拱是榫卯结构的最佳表现方式。因此,通过斗拱拼接游戏,青少年可以充分感受到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间的神奇。互动区设有内含三级难度的知识问答题触摸屏。这些问答题的广度和深度在同类型展览中首屈一指,极具有挑战性。青少年通过操作触摸屏,以人机互动方式实现知识问答,在自娱自乐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4.首次用视频形式全景式展现日军受降全过程。本次展览根据《广东受降纪述》(广州行营参谋处编 1946年出版)中有关广东地区日军在中山纪念堂签字投降仪式的史料特设专栏。该专栏采用声光电的形式,以图文并茂,辅以配音来讲述1945年9月16日日军签字投降的全过程。9月16日上午9:30,中、美代表到达中山纪念堂,9:55时日方代表到达中山纪念堂,10:00时签字投降仪式正式开始至日代表田中久一签署降书,旋即退出。全过程历时40分钟,完成了广州历史最光荣之一页!
    5.首次用视频形式全面展示孙中山广州蒙难的史料。这个对整个近现代史造成了极其深远影响的孙中山广州蒙难事件就发生在中山纪念堂所在地。中山纪念堂原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1922年6月16日曾任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的陈炯明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和孙中山宋庆龄的起居所——观音山上的粤秀楼。总统府和粤秀楼被毁,北伐受挫。经历了这次危机,孙中山认识到革命不能单纯依靠军阀。同年9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致海外同志书》,总结经验教训,决心寻求新的革命力量,走新的道路,并在之后的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此,孙中山先生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从《孙大总统广州蒙难十一周年纪念专刊》中摘选的“孙中山广州蒙难脱险路线图”、蒙难期间孙中山发出的命令等大量史料将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
    6.首次用沙盘等形式展现中山纪念堂布局和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形成的概况。展览用面积达4.8平方米的精美沙盘展现中山纪念堂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强调中轴线的布局和与广州城市中轴线格局。此外,还首次展示多张民国地图,系统反映上世纪30年代中山纪念堂与纪念碑开始成为广州近代城市的空间坐标及广州城市中轴线不断向南拓展,空间的纪念性也得以扩展至整个城市的发展历程。
    7.首次揭秘中山纪念堂鲜为人知的设计变更细节。
    在中山纪念堂的建设中,因为种种原因,中山纪念堂的总平面设计也悄然发生变化。展览将首次展示1926年—1932年中山纪念堂总平面变迁过程。吕彦直对中山纪念堂总平面设计中设有两个东西对称的喷水池,并有游廊围合,但是如今在中山纪念堂我们没有发现喷水池和游廊的踪影。这是谁取消了两个喷水池设计呢?这两个喷水池改建成其他什么建筑呢?这些我们将在展览中为大家一一进行揭秘。
    8.首次展现参与设计和建设中山纪念堂的建筑师队伍。说起中山纪念堂的工程建设,大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吕彦直,其实除吕彦直外,当年参与图案设计竞赛的还有杨锡宗、范文照、刘福泰、陈均沛、张光圻等。裘燮钧、葛宏夫、庄允昌与工程师李铿、冯宝龄等参与了建筑和结构设计。吕彦直去世后,设计工作由李锦沛继续完成,黄檀甫和陶桂林负责工程建设、施工和监理,崔蔚芬和卓文扬任驻粤监工。林克明从1929年起在纪念堂建委会任顾问建筑师,负责审核设计与监理工程。本次展览,首次全面展示这些建筑师的珍贵档案资料。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